读了《酉阳杂俎》

2025年1月14日 · 1064 字 · 3 分钟 · 读书

中华书局张仲裁点校本

去年九月间有朋友贴了相关的段落,觉得不错便开始读,直到最近几天忙里偷闲,加快进度把最后 10% 读完了。整个大概花了 10 个小时,靠的全都是睡前时间。

《酉阳杂俎》读起来颇像是百科全书与微型小说集的混合。志怪之事有股奇怪的奇妙之感,像是在读《搜神记》。百科全书的部分有些条目惊叹于观察之细致、与当代只注解几无差异,有些却又像是志怪,非常之神奇。

由于读的时间线过长,只选一些还记得的写一下:

  • 本书及搜神记均有记载南方有可将头飞出去的部落,颇感好奇真相为何。
  • 书中专有名词、通假、谬误颇多,有些条目非常依赖注释的内容。不过注释在援引其他古书时,基本都是照搬原文,没有加以注释、翻译,虽然读起来还算顺畅,但是还是会有些心虚,自己理解是否正确。
  • 仍是关于注释。读时发现些自己读基本不可能发现之疏漏:如“蝠”通“蝮”之条目,只按蝙蝠理解也有些道理;如“亡人镜”似乎应为“七人镜”之错讹;如文中有些人名与史上一些更有名的人重名,我自己来怕是分辨不清;如有些生僻字甚至是以图片形式出现在电子版中;如有些专有名词颇令人疑惑;如有些人之称呼,援引了较多其人历史上的职位、封国之类,没注释的话甚至难以分清前后文的两个指代是不是一个人;凡此种种
  • 文中记载了较多佛教相关内容。唐时举国尊佛,皇帝亦不外如是,作为一个现代人还是挺难以想象的。有些佛教相关异事也难说真相如何,比如《〈金刚经〉鸠异》一卷中 X7.7 条载伍伯为蕃骑缚去一事,挺难说是不是真的逃兵+全家串供的。
  • 仍是佛教相关。读至《贝编》一卷时,看到八部天龙之记载,突然意识到古印度之“龙”与古中国之“龙”的原初形象是不一致的,那么如今往前来看,为何(汉地)佛教相关的文学、影视作品中(如济公/降龙十八掌)或相关的雕塑、壁画中出现的龙,都会是一个中国龙的形象呢?这一合流或替换过程是如何发生的?又是在哪个时间点完成的?都激起了我的好奇心。一个更为发散的想法是,凤作为“凤凰”中的雄鸟,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龙凤合称、又走向很多人误以为龙指代男性、凤指代女性的(如龙凤胎这一说法)。

后续大概会读:

  • 杨宪益之著作《译余偶拾》,主要是因为注释中引用了不少此书中的观点。已经读了一些,还挺有意思,读完后应该会单独写篇文章。
  • 于君方所著《观音:菩萨中国化的演变》,前文提到我现在对佛教的中国化历程颇感兴趣,但当时只是在网上草草搜了些文章读了读。前几天去逛书店,偶然发现了这本书,大概翻了翻,虽然本书主要的研究对象是观音,但想来对我的好奇心是有所帮助的。内容比较多,不知道又要读到什么时候了。

题外话:待读书单属于是越读越多……